English

中国人翻译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《昕夕闲谈》

1999-12-2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●郭延礼 我有话说

西洋小说何时最早译入中国,目前有文本可考者当推英国来华传教士宾威廉(Rev.William Burns,1815—1868)译的英国17世纪小说家约翰·班扬的寓言体长篇小说《天路历程》,1853年在厦门出版。因为译者是一个外国人,一般不视为中国翻译外国小说之始。由中国人翻译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,即蠡勺居士译的英国小说《昕夕闲谈》。

《昕夕闲谈》首先发表于近代第一个文艺杂志《瀛寰琐记》第3期至28期,从译者写的小序知该书译于“壬申(同治十一年)腊月(十二月)八日”,即公元1873年初,这较之1872年日本翻译首部外国小说《鲁敏逊全传》(即《鲁滨孙飘流记》)仅晚一年。

《昕夕闲谈》以英国的破落子弟、私生子康吉为其主人公。小说叙述康吉的父亲非利原为世家子弟,他爱上了商人的女儿爱格,为继承权的问题两人私奔,生了康吉。15年后,非利的叔父去世,非利获得了继承权,成了百万富翁。后在一次骑马中遇难,其家产被他的弟弟罗把侵吞,康吉因此也由巨富变成了破落户和身世不明的私生子。小说就以破落子弟康吉为中心,描绘了伦敦和巴黎污浊、丑恶的社会现实,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,以及道德的沦丧。小说以康吉与法国贵夫人美费儿缔结异国姻缘结束。译者蠡勺居士,据郭长海教授考证系蒋子让,此人的生平不太清楚,只知做过县令,后来寓居上海,系《瀛寰琐记》的主要撰稿人之一。

《昕夕闲谈》在形式上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:

第一,译本小说仍用明清章回小说体,但不分回而分节,亦有节目。小说仿章回体,每节均有标目,如上卷第一节为:“山桥村排士遇友,礼拜堂非利成亲。”每章开头大多有“话说”、“且说”字样(也有的没有)。每节最后也有章回小说的套语。第二,小说的译本基本上是用的明清章回小说的通俗语言,亦有文白相杂的现象。第三,小说中叙述多于描写,环境描写、人物描写大多三言两语地带过,和中国二三流的古典小说相仿。小说上卷第一节开头写山桥村的四周环境云:“英国波罗省有一个小乡落,地名山桥镇。此镇深坐万山之中,径路曲折,峰峦环抱,泉清土厚,居民稠密,果然是一个好去处哩。但是一层,地方虽好,山水虽妙,尚非极为著名之处,又不在通衢大路之旁,故四时来游山人绝少……”再如写非利与他的妻子相见,小说写道:“进门来,只见内中走出一个娇娇滴滴,如花似玉的美貌妇人,非利见了慌忙上前,搂着亲吻接唇,十分亲热了半晌。”第四,译者为便于中国读者理解外国的风俗习惯,在译文中经常增加一些说明。像上面举例中的“接唇”(接吻),小说接着说明道:“原来外国的礼,妇女遇着亲人,无论兄弟子侄夫婿,均以接唇为礼,在人前绝不避忌,所以非利与浑家(指他的妻子爱格)也是如此。”(上卷第五节)。再如,三卷第五节中写决斗的事,也有一段说明:“西国古时规矩,凡有仇隙,准相战斗,用刀或枪。但只准两人对敌,不准有人帮助。不比得此时闽粤械斗,动辄聚众多人哟。”就翻译的“信”来讲,这本是不足取的,然而对首次接触外国小说而又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读者,在解读作品方面也当有一定的帮助。第五,为了照顾中国人的欣赏习惯,小说中也有将西俗中国化的翻译,或在译文中生硬地搬用一些中国的文学人物和典故。这也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早期较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。在《昕夕闲谈》中把律师译为“状师”,把公园译为“园囿”,就是典型的例证。小说中写道:“先生你堂中所用规费若干,我总加倍奉赵便了。”这里的“奉赵”即奉还的意思,当是由“完璧归赵”转化而来。这样的词语外国人听不懂,也不会用在小说中,自然完全是译者的“创造”了。

以译者的意愿和需要,对源语国小说中的文学故事、人物进行删节、增添,乃至“改造”小说中的故事情节、人物形象,使之本土化。这在世界翻译文学史上是较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,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翻译文学中的所谓“豪杰译”就是典型的例证。所以一位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(R.Escarpit)说:“翻译就是叛逆”,是有一定的道理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